查看原文
其他

三上第17课:《古诗三首》教学记录(附板书)

曾娇兰 丁丁de笔记 2024-01-10

点击蓝字关注我们

三上第17课

 力             匕

古诗三首

《望天门山》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《望洞庭》

执教:曾娇兰

 阝            

一、阅读单元页,了解单元学习目标

1. 阅读单元导语,了解本单元人文主题“祖国山河”。


2. 了解本单元语文要素:(1)借助关键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;(2)习作的时候,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。


回顾之前学习中有初步接触过这种方法的文章,如《秋天的雨》。


3. 看目录,了解本单元的内容安排,并抓住课题中“地点”关键词初步了解本单元写了哪些地方的美景。


二、学习《望天门山》,感受雄壮之美

(一)读好诗。自读古诗,读准字音,读好节奏。


(二)知诗意。


1. 再读古诗,思考: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?圈画出来。


2. 交流:天门山(青山)、楚江(碧水)、孤帆、日


3.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?


4. 引导学生抓住“断”“开”“回”、“出”、“来”这几个关键字词展开想象,感受山高水急、气势雄浑之美。(“断”利用字理,教学效果好)。


5. 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。


6. 重点指导写“断”、“楚”二字。


(三)悟诗情


1. 引入背景资料,了解写诗时候的心情。


2. 感情朗读。


3. 背诵并默写古诗。


(四)链接语文园地“日积月累”《早发白帝城》。


1. 引入资料,了解背景。(“大赦”之后的愉悦)


2. 对比《望天门山》,比较两首诗相同之处:山(城)高、水急;心情愉快,借景抒情;风格:豪迈、奔放;


三、对比学习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、《望洞庭》,感受柔和之美。

(一)学习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


1. 解读题目意思。教写“饮”“初”。


2. 自读古诗,读好节奏,思考:古诗描写了西湖哪两个时间的景色?分别是怎样的?


3. 运用上节课学到的方法,展开想象描绘本首诗的景色。

(1)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生活经验理解了“潋滟”和“空蒙”。

(2)出示图片请生直观欣赏潋滟和空蒙的景象,加深理解。

(3)抓“晴方好”“雨亦奇”体会诗人不管晴天还是雨天都对西湖喜欢的情感。

(4)感情朗读。


4. 引入西施资料。思考:为什么诗人要把西湖比作西子,谈谈自己的想法。进一步感受苏轼对西湖的喜爱。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。


(二) 学习《望洞庭》。


1. 自由朗读古诗,初步体会洞庭湖的美。


2. 提出学习要求:这首诗写了洞庭湖的哪些景物?是什么样子的?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?


3. 汇报交流,相机板书。重点理解“和”的意思。


4. 感悟诗中精妙的比喻,洞庭湖——镜、白银盘,君山——青螺。作者化大为小,更表达了他对洞庭湖这份静谧之美的喜爱之情。


5. 朗读并背诵全诗。


(三)比较两首古诗异同


1. 都以写水为主。


2. 都写出了水的柔和之美。


3.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写两种“动态之美”,《望洞庭》写“静态之美”。


四、阅读《拓展阅读》上,描写祖国山河的其他古诗,尝试积累。


 板书设计:



转自公众号|蘭语小筑

执教|曾娇兰 编辑|小雨


 

读书|聊课|说说|写写


丁丁de笔记

它,不仅仅是一个码

关注我们

点“在看”给我一朵小黄花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